✎ 原子習慣|小習慣,大改變

這本書將『想要養成好習慣』這件事系統化,分成的四大主軸,分別是:

  1. 提示|讓提示顯而易見
  2. 渴望|讓習慣有吸引力
  3. 回應|讓行動輕而易舉
  4. 獎賞|讓獎賞令人滿足

在很多培養習慣的書中,提到的系統都不外乎是這四個項目,而這本書比較不同的是有許多具體的例子,教你一步步實行。

在實際操作之前,作者引用了身份『Identity』在拉丁文中的意義。
『存在』Essentitas
『重複』Identidem
身份即等於=重複的存在
『我想成為怎樣的人』,重複做著符合這個身份的習慣,獲得想要的身份認同。

這點對我來說很受用,套用在自己的例子,從前我有個矛盾的想法,即使已經彈吉他超過十年了,我幾乎沒有固定練習吉他的習慣,總是想起來的時候突然練習個很久的時間,但若是有更有趣的事情吸引我,動輒兩三天都沒有碰吉他。反而是大學時期剛開始學吉他,那時對吉他及樂理的認知較少,只會刷和弦唱民歌,但也因為知道的東西少,所以誤以為自己已經是『吉他很厲害』的人了,每天幾乎都會拿起吉他找譜彈彈唱唱,當然那時候進步地飛快,大約半年就已經熟練所有三和弦,一年就成為可以帶領整個社團去街上賣唱。但隨著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,覺得自己渺小吉他的世界太廣大,心中隱隱約約有個聲音說:你只是會一些大家都會的東西。練習的時間就越來越少,只有到非必要才練習。甚至報名了一堆吉他課程來填補沒有練琴的罪惡感。最後以:『反正我就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人。』來作為總結。但讀到本書的這段時,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我就是像書中說的一樣:身份認同出現了錯誤,反而是更加強了『三分鐘熱度』的身份認知。

我的結論及改善方法是:人生還是要有點中二。

『我就是一個厲害的吉他手。』
『我就是一個誠實善良守時的人。』
『我就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。』
『我就是一個自律有條理的人。』
就算不掛在嘴邊,或是讓全世界的人知道,大家的應該每天對自己精神喊話。

我列出了書中幾個對我自己有用的Tips:

  1. 將想養成的習慣寫成計畫,但是是包含時間地點的計畫。

    我以前總是很籠統地寫下『我要運動』『我要練琴』『我要學英文』
    但書中建議我們可以寫得更具體,像是把『我要運動』改成『我要在每天早上的7:00做10下伏地挺身』。
    這麼做可以幫助你在對的時間及地點直接執行計畫。

  2. 迴避誘惑而不是抗拒誘惑。

    這點我非常認同,以我自己當例子,當我在夜晚時去到酒吧總會忍不住也想要狂歡,以前在臉書上的發文回顧總是『昨天真是太後悔了。』諸如此類的發文。當認清自己無法抗拒這種場所時,
    我就儘量不在夜晚去那種場合,當然後悔的時刻就變得很少了。若你想戒掉可樂,卻又買了一大箱可樂放在冰箱裡隨手可得,那對於戒掉可樂這件事情就更難成功了,迴避誘惑會讓你的習慣更容易成功。

  3. 重點是行動,而非啟動。

    這也是我自己常犯的錯誤,常常要開始一個習慣前,總是花太多時間去準備周邊的東西。像是要開始運動,我非得要等到買到一雙我要的鞋子,等到買了鞋子又想要找到最適合紀錄運動的APP,等到萬事俱備的時候,通常想運動的熱情就已經減退了。這句話也可以套用在很多事情上,當符合書中提到的『最小作用量原理』時,事情及習慣就會很容易執行。另有書中提到的『不要被完美主義綁架』就是不要等到你覺得事情可以完美時才要開始。如同我要寫這篇讀書心得時,原本是想著:『要不要再多讀個五遍再分享,這樣比較熟悉,也可以分享地更好。』但掙扎了許久,還是硬著頭皮寫了。

  4. 將『必須』改成『可以』

    書中提到的觀點是:如何重新設定大腦,讓自己享受困難的習慣。
    這是我常常使用的心智模型,熟練到成自然。當遇到一個問題,我總是很期待在當中找到方法來獲得成就感。遇到失敗及挫折時,馬上轉念:我可以從當中學到什麼呢?運動時覺得精疲力盡腿很酸時,馬上轉念:太好了,有酸就有用。遇到有人點沒聽過的歌曲時,馬上轉念:太好了,又認識一首大家喜歡但是我不知道的歌曲了。人生總是需要許多轉念,而這都是需要練習的。

  5. 設定習慣追蹤器

    記錄這件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性。我覺得最困難的部分就是『工具』了。書中建議紀錄的工具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迴紋針。當你做完一組運動時,將一個迴紋針從這個盒子移動到旁邊的盒子。聽起來像是非常簡單且直覺的動作。大家常犯的錯誤就是花很多的時間找紀錄的工具,現在手機這麼方便,要找到同時可以記錄多種習慣又直覺的操作真的很不容易。另外一本書,名為『子彈筆記』是現在全球都很流行的子彈筆記法。他建議我們用原始的筆記本,客製化你想要的格式及內容,想要寫日記塗鴉時就盡情地寫,想要寫清單就在下一頁列出清單,想要日曆就自己畫日曆,不同的是子彈筆記會再加上目錄及索引,還有定期定量的歸類,久而久之你的筆記本將會變成你的另一個大腦。
    這個方式我在澳洲時不知不覺就使用了,當時桌上總放著一本超大的畫本,想到什麼就記錄什麼,除了不會遺漏代辦事項,也可以記錄很多當下的心情及塗鴉。

  6. 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

    在很多書中也有提到,若是要讓自己進步,你必須將自身置於比自己本身難度再高一點點的環境,也有實驗測出了實際的數據,要再高4%的難度,才可以學習到東西,也不會因為難度太高而容易放棄。書中提到的例子,知名的喜劇演員馬丁,會在每年都增加自己表演的長度1~2分鐘,除了增加不同的題材,也會依照經驗保留讓觀眾會發笑的梗,這樣慢慢地拉長並修正。
    在學習音樂及運動的路上,真的就是依照這樣的法則進行,每次增加一點點難度及挑戰,每次進步的幅度不用大,但要持續。

  7. 找到有力的環境,翻轉原本對你不利的條件。

    書中提到的例子讓我覺得很有趣,滾水可以讓雞蛋變硬,卻讓馬鈴薯變軟。一個習慣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,所以大家才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。以我自己為例子,我喜歡跟同伴一起完成一件事,除了陪伴還有團隊合作的感覺,所以不管是運動還是音樂,我都會盡量找人一起進行,像是團體班或社團課,藉此激勵自己,同時再增加一點點個人增進的時間及機會,畢竟你知道自己的弱點了,你也會找方法讓自己靜下自學。

  8. 克服無聊,接受無聊。

    當我讀到本書的末端看到了這一點,彷彿心中大石卸下來。這麼多關於學習及習慣養成的書,大家是不是都在找能夠克服無聊的方法呢?像是如何用有趣的方式學習,用不無聊的方式每日做一樣的訓練。但到頭來你還是會發現,不管是何種運動還是專業技能,都有其基本功。像是學習武功就要練馬步,學習吉他就要爬格子練節奏,這種短期間看不到效果的訓練,正是我們最懼怕的。如何克服無聊,用系統或用轉念。但是如何接受無聊?我從幾本關於學習及習慣的書中有看到一說,除了為這些無聊的事設計系統使它稍微『有聊』一點,另一個做法就是將這些無聊的事當成『微不足道但卻是每天所必須做的事』。像是早上起來就是要刷牙,睡覺前就是要換睡衣,這麼的自然且必須。別把他們當大事,當成是融合在自己生活中的小事,微不足道但是卻是每天必須完成。
  • 什麼樣的人需要這本書?

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人,你可以用這本書確實訂定系統去執行。書中提到有關反省及檢驗有明確的步驟,也可以審核習慣,畢竟每個習慣經過一段時間都需要微調整,才可以讓自己保持在4%的挑戰。

  • 看完本書以後我會實際採取的行動?

我會使用書中『每半年』『每一季』檢驗自己習慣的方法,還有加強身份認同,不會再用自己的眼光窄化自己是否有資格取得身份,而以實際的行動及步驟加強基本功,也會小心不再『掉入完美主義的陷阱』,即刻就讓改變發生。

希望此篇心得分享對你有幫助,我個人覺得最難的部分是身份認同。在每天被一則則負面新聞洗版,對生活中的瑣事煩悶,有一些人可能會習慣悲觀。『就算我想成為怎樣人格特質的人,我真的能夠做得到嗎?就算我這麼做了,其他人不這麼做,這個世界會改變嗎?』其實心中的力量是很強大的,只要保持正念,都可以慢慢朝那個方向前進,進而影響周遭的人,讓我們大家一起成為發光的小太陽,照亮你所在的角落。